10月22日,记者从宁夏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区共实施林草项目287个,投资142.1亿元。2024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1.55%,较“十三五”末增长了1.67个百分点,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了56.9%,较“十三五”末增长了0.4个百分点。经过全区上下不懈努力,宁夏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连续25年实现“双缩减”,率先在全国实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据2024年全国林草湿荒普查结果显示,与2019年全国第六次监测结果相比,全区荒漠化沙化面积分别减少了71万亩和40.7万亩。

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自新答记者问。
2023年6月以来,宁夏高位谋划、统筹协调,全力打赢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规划治理任务820万亩,已完成治理面积564万亩,占总任务的68.7%。“当前,我们重点打造了宁夏中卫腾格里沙漠生态保护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标志性工程,6月30日,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带实现全线贯通,力争年底前宁夏境内的毛乌素沙地流动沙地全面固定。”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自新介绍,通过建立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项目统筹机制,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统筹实施项目43个,完成矿山生态修复4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600平方公里,建设农田防护林316公里,全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为41.67%、39.9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77平方米,位居西北五省区第一。

新闻发布会现场。
在荒漠化防治上,我区坚持以水定绿,选用推广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种草种,科学配置林草植被。研发的刷状网绳草方格相较于传统草方格,其使用寿命可提高2年-3年以上,蓝藻沙结皮技术能够让土壤结皮时间从20年缩短为2年-3年,发明的“电动植苗器”不到10秒钟栽植一棵树,效率提高60%以上。我区大力推广“光伏+治沙”模式,制定“林光草光互补”相关管理规范,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枸杞等经济树种。开展贺兰山东麓“藤灌草”生态修复试点。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荒漠化防治。
我区还与国家林草局三北局建立局省联合包抓机制,与陕甘蒙3省(区)在省际关联区域协同布局项目,推进联防联治。先后举办5期国际研修班,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262人来宁夏考察学习,分享技术成果,并于去年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续签《共建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合作备忘录》。今年7月,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落地宁夏,我区将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荒漠化防治“中国经验”。(宁夏日报记者 张唯 文/图)